当00后遇上煤化工:一场关于“老能源”的“新人才”实验
在西京学院的实验室里,一群应用化学、物联网、会计学专业的本科生,正用跨学科思维重构煤焦油催化的技术版图。“烃有未来”项目不仅是催化剂的创新,更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——其“专创融合+产学研用”体系,已培养200余名科研型本科生、120余名高层次人才,成为新工科教育的鲜活样本。
四维育人:从课堂到产业的能力锻造体系
科研训练:500次实验里的创新启蒙团队核心成员李钰带领280个实验样本、千余次模拟优化的攻关经历,被转化为本科生实验教学案例。在国家级一流专业应用化学的课程中,学生可参与“煤焦油脱烷基”开放实验项目,直接接触工业级催化剂合成工艺。
竞赛赋能:以赛促教的实战演练项目孵化自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,团队成员曾获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国家级奖、美赛国家级三等奖等10余项荣誉。这种“竞赛-研发-转化”链条,使24名学生直接参与创业实践,其中张欣悦获得了煤焦油溶剂萃取软件获软著(2025SRO041083)。
产学研联动:龙头企业里的沉浸式学习依托延长石油、陕煤地质等企业平台,团队可参与100万吨/年煤焦油加氢项目的中试优化。在2024年6月的延长石油技术交流中,团队提出的催化剂改性方案,使萘选择性提升7个百分点,被企业纳入技术升级方案。
社会价值:从人才孵化到就业引擎的裂变效应
项目直接带动30余个研发岗位就业,间接带动上下游800余人就业。在榆林碳中和学院的合作中,团队开发的“煤焦油催化”培训课程,已为行业输送150名技术骨干。更深远的影响在于,其“实验室-中试基地-生产车间”的人才成长路径,为西北地区能源化工产业储备了新一代技术力量。
教育启示:新工科建设的“烃”典范式
当煤焦油催化技术与人工智能、材料科学深度融合,这个由大学生主导的项目正在证明:传统产业的升级密码,藏在跨学科人才的培养体系里。从李钰团队受理2项发明专利、1项实用新型专利,发表2篇科研论文的成果来看,这场教育与产业的双向奔赴,或许才是“人才强国”战略最生动的注脚。